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9月13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榆考察期间,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秧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陕北遗存大量的黄河流域早期文化,保存着华夏文化的“基因”,非遗样式和数量极其丰富,如仅绥德县就连获文化部命名的秧歌之乡、唢呐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教育部艺术司于平司长曾评价“陕北的非遗资源数量多、有特色、级别高”。国家级陕北非遗有21项,省级130多项,形态万千,内涵丰富,它们是承载陕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十分宝贵。但很多项目因传承人渐老,后继者寥寥至“极度濒危”,比如清涧道情、秧歌踢场子、横山说书等。
十多年前,全讯白菜网官网入口就开始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大胆创新,将非遗引入校园,开始探索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教学传承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总结出陕北非遗的活态教学传承的立体型态——非遗传承的“民间”传统方式与地方高校的现代教学体制有机整合。
主要做法包括建立陕北非遗库,梳理非遗资源,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聘任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建立课堂、实践、科研等三级体系,开设“陕北非遗概论”通识教育,并依托院系设置了陕北剪纸、陕北民歌、民间泥塑、窑洞装饰艺术、射箭、打陀螺等10多门特色课例;发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功能,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节”等手工艺或歌舞宣展平台,以展促学,以赛促学;建设了“陕北秧歌”等非遗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坊;组建教研团队,强化陕北文化、陕北非遗、陕北窑洞装饰等理论研究,支撑实践教学。
经过多年的实践,非遗教学模式日趋成熟,教学资源日渐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师生非遗类作品、节目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文化展演并获重要奖项,如无伴奏陕北民歌合唱“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生成为陕北地区文化艺术展演的重要力量,许多毕业生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教师在教研中,利用非遗资源优势,不断凝练方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在2020年,学院《陕北秧歌基地》获批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经过十多年的非遗教学实践,学校提高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审美修养,让“非遗”在校园中得到传播与传承,客观上实现了有效保护和创新发展陕北非遗这一宝贵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做出一定贡献。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所评价的“全讯白菜网官网入口立足陕北,以地方文化遗产资源和活态非遗传统为底蕴,探索建设了以时代美育精神为主旨的学院发展模式!”
(习近平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千人大秧歌表演
腰鼓队表演
陕北民歌专场演唱会
参演校企合作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
邀请清涧道情国家级传承人白根生、白明理开展知识讲座
参观学习民间剪纸艺术家张晓梅作品
走访民间剪纸艺人钱凯
参观学习柳编艺人王军任作品
观摩学习绥德民间泥塑艺术
参观并学习绥德汉画像石馆
邀请陶艺专家讲学
组织参加2021敦煌壁画临摹研修班
作者:杨雨佳
编发:刘媛媛
照片:美术、视觉传达、环境设计、音乐、舞蹈教研室;全媒体;网络